北宋大法官 第450节 (第1/2页)
司马光稍稍点头,又往下看,惊讶道:“西夏法,辽国法,这……咱们为何还要学此二国的法?” 那两个国家,能跟咱们大宋比么? 要学也应该是他们学我们的呀! 张斐道:“他们都是邻居,与我国来往也非常密切,并且也与我国签订了许多法律条文,也经常发生法律纠纷,但往往都是用政治去解决,但我认为律法也是一个解决手段,能用法律解决的问题,就尽量不要上升到政治层面,毕竟政治成本再小也是非常大的代价。 另外,这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知道他们优点和缺点,对于我们而言,也不是坏事。当然,这个是在最后才学的,也可以设为选学,可以学,也可以不学。” 司马光听完之后,真是满脸羞愧,感慨道:“是老夫将这律学想得太简单了一点啊!” 他一直都认为,自己已经考虑的非常周详,这也是他经常讽刺王安石的一点,结果跟张斐这教程一比,自己可真是太粗糙了。 简直不堪入目啊。 这甚至对他的信心都产生小小打击。 当然,这也令他对张斐的信心是倍增。 “好好好!” 司马光又是乐得连连点头,自己没有看错人,又向张斐道:“这律学馆可就全交给你了。” 张斐忙道:“司马学士,我只能负责出出主意,但具体怎么做,我可就不行了,而且……而且我现在忙得很,也没有那工夫。” 司马光道:“可这教程是你来拟定的,也只有你最清楚。” 张斐反问道:“司马学士认为我的文笔,能够编订教材吗?” “你的文笔确实……嗯……” 司马光捋了捋胡须,他在工作方面,倒是不太在乎文笔,但是张斐的文笔,太差了一点,语句都不能保持通顺,又道:“这样,我让人根据你的教程来拟定的教本内容,到时先拿给你看看,若有不足之处,则改之。” 可见张斐这一份教程,令他心悦诚服。 还是你比较细。 张斐点点头道:“这倒是可以。” 司马光又道:“但是你必须要抽空去跟那些学生传授讼学知识。” 张斐迟疑了一会儿,道:“司马学士任地看得起我张三,那……那我去抛砖引玉。” 司马光呵呵笑道:“你这个可不是抛砖引玉,而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三百三十八章 渗透 张斐的这一次“无意”捐助,在这个初冬时节,拉开了一场教育改革的序幕。 可话又说回来,教育改革,在宋朝其实早已经发酵,庆历新政,就刮起了一阵学术改革热潮。 主要就是范仲淹提出的“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改革当时教育系统,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如今的王安石、司马光,也是在走这条路。 简单来说,就是要务实。 如汉唐的“章句注疏之学”,实在过于腐朽,已经严重制约儒学的发展。 这还真不是范仲淹、王安石的个人理念,而是士林中普遍的需求。 在历史上,王安石也是给予汉唐的“章句注疏之学”一记重拳,令其在之后的数百年一直萎靡不振,直到清初才卷土重来。 而张斐的到来,只不过是在其中添加了一场教育竞赛。 赵顼似乎也比较满意这种现状,还分别让王安石与司马光在国子监挂职司业,掌训导之政。 司马与王的理念之差,也立刻显现出来。 司马光是直接采用张斐的教程,但是对于国子监之前的教学章程,他并未做出重大修改。 简单来说,他还是将律学馆算在国子监内。 但是王安石是直接颠覆国子监的制度,他立刻在算学馆,设立三舍法。 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 依一定年限和条件,由外舍升入内舍继而升上舍。 以往国子监招生,都是官宦子弟凭借恩荫入读,举人、进士亦可入读,导致的现今国子监学生一共不足两百人。 但王安石规定可以招纳两千人。 这人从哪里来? 所以算学馆不但有前二者,同时还允许庶民经考试入读。 他没有改变之前荫生制度,但同时又开辟新的生源。 这也符合他一贯的政治理念,开源。 但这还不是关键,关键就在于,王安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