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大宋商业之论 (第1/2页)
李光进去后发现,里面有不少官员都在参观。 就说判辽东府事李纲,他正仔细打量着周围的格局。 李光上前作揖道:“李相公。” 李纲作揖道:“是泰发(李光的字),你也来这里了。” “在大街上闲逛,看见这里许多人,感到好奇,便走了进来。” 他颇有些感慨,每年来一次东京,每年都有不一样的东西出来。 这新事物就好像是种在田里的种子,自动生根发芽。 李纲笑道:“超市?这名取得好生奇怪,也不知取名之人到底作何想。” “名字虽然奇怪,但却是好地方。”李光随手在古色古香的木架上拿起一个肥皂盒,上面用柳叶体写的“苏式制造”几个字,旁边画着一个古典美女,后面还有制造的原材料。 李光一直觉得发明这玩意儿的人简直就是天才,听说第一个肥皂是从华兴商社出来的。 也不知这华兴商社背后到底是什么能人,看似普通不起眼的东西,却的的确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他又在高架层拿了一张毛巾,上面有标签,表示是郑州的张氏商社制造。 李光道:“李相公,您看着苏式制造和张氏商社,我在东京城却是未有见过他们的店铺。” 李纲点头:“我也未见过。” “以前,若要做这种生意,就必须有自己的商铺,但临街商铺有限,有价无市,现在这东京超市开起来了,我若想做些洗发露的生意,也不必专门租一个店铺来卖了,只需要与这东京超市合作,我提供货源即可。” 李光颇有些兴奋,这生意还能这么做。 将生活中各类用品都集中到一起,既方便了购买者,不用再一家一家跑,也在供应端,释放了许多机会出来。 李纲道:“的确,降低了民间商业入门标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一旦一座城市更多人有了机会,规模性收入就会增加,城市收入结构会往平缓的方向发展。这就是陛下《经济论》中所说的中层收入者增多。” 读过赵桓的《经济论》的大臣们,一直在疑惑一点:民间是否真的有机会,造就一大批收入在中间层的人? 就新政的十年成果来看,大宋造就了一批富豪,例如东京的朱青,长安的薛东来,太原的连成志,幽州的张远等等。 这些人都是新政最大的受益者。 他们在早期,抓住了机会。 有的从承接修路的施工队开始。 有的从运输粮食的运输队开始。 还有的是拿到了朝廷的招标书,组建了挖矿队伍。 新政带来的财富被这些人抓住,成为了大宋新政下的第一批富豪。 但巨额的财富,却集中在了这少数一些人手中。 有了财富,金钱就开始往有权力的地方生长。 赵桓的财务大臣周朝就曾经非常担忧地向皇帝提出了他心中的疑惑:按照大宋目前的轨迹发展下去,少部分人的财富只会越来越多,部分百姓虽然在工作中解决了温饱,但仅仅只是挣扎在吃饱饭的边缘,民间的矛盾正在凸显。 年末的时候,皇家银行的总管事赵鼎也发出了感慨:“银行更愿意将钱贷给有钱人,因为有钱人做生意,不会亏本,银行可以收回本金和利息。”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