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_第22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1节 (第2/3页)

得开心,居然还有这种原委。

    “玉京此言差矣,本官虽然位高权重,卓尔不凡,但是本官可是十分尊重女子。站在女子的角度抒写,只是为了更加的情意婉转,朴素清丽。”

    卞玉京???你尊重女子,那为何奴家到现在还没有身份地位。

    还好卞玉京现在光去想自己的身份一事去了,完全没有心思搭理李适的诗词。不然几番交流,在才女的照射下,李适肯定原形毕露。

    李适也很聪明的避开诗词,找到其他话题,

    “玉京,本官听说你还有个胞妹?”

    卞玉京顿时心一紧,他还想要奴家的妹妹卞敏?

    “郎君,奴家是有一个胞妹叫卞敏,只是她已经有了心上人。”

    李适顿时大失所望,本来还想试一试姐妹花什么的。

    又和卞玉京聊了一会李适便将她亲自给送回闺房,卞玉京其实还是挺感动的,郎君还是挺疼人的。

    待李适走后,卞玉京顿时一愣,自己今天去的目的好像还没有完成?

    他好像说生了儿子,就娶奴家进门,又说儿子女儿他都喜欢???

    李适又回到书房,准备再“作”几首诗词,纳兰的看来也不太行,不符合本官的气质,那首“北国风光。。。”好像就挺不错的。

    第322章 崇祯十六年的二月

    时间进入二月以来,朝廷最为重视的便是春耕,高额的粮价让各行各业都较为艰难。

    但是没有办法,北方多年的自然灾害,又战乱频繁,导致粮食大规模减产。

    再加上运河的堵塞导致漕粮无法进京,虽然有海上运粮,但是规模不大,杯水车薪。

    还好李适将民间的粮食给挤了出来,勉强足够维持京师地区的粮食供应。

    于是朝廷痛定思痛,开始着手北方三省的春耕,以求保证北方粮食的稳定。

    崇祯十五年的冬季下过几场大雪,待到崇祯十六年的二月积雪慢慢融化,打湿了土地,正好有利于春耕。

    朝廷甚至派出内阁大学士吴甡巡视山东,内阁大学士郑三俊巡视山西,甚至派出大量的朝廷官员下到地上的州县监督地方官府积极开展春耕。

    朝廷甚至出钱出力为部分穷苦的农户提供粮种,铁质农具等等。

    在京师附近的大量抄家所得的勋贵土地也被朝廷利用起来,一是大规模种植高产作物,二是多次进行育种,以求高产作物的产量再次提升,真正变成高产作物。

    原本历史上崇祯十六年十七年,北方最为严重的灾害是瘟疫。但是在京师附近的灭鼠行动,和生活垃圾清理等工作的开展下。

    瘟疫并没有大规模的传染开来。

    各州县早就发布了明文规定,一旦发现有类似瘟疫的情况,一定要先隔离,再处理问题。

    朝廷也时不时派出官吏巡查地方,甚至关口城门口都有专门的人检查行人的健康状况。

    天气开始变暖,商业也就更加繁荣。目前天津到京师再到京师附近的边关一线,商业尤其发达。

    这从南方运来的丝绸,瓷器,香料,茶叶等在京师过一道手,再转卖给蒙古。又从蒙古买回羊毛,皮革,纯碱,牛羊马等。

    当然京师也有自身强大的产品力,那就是物美价廉的布匹,还有玻璃制品。

    据悉光是户部名下织造局一二三局,每日产量高达六万匹,再加上各种民间的小作坊,京师的布匹产量达到了惊人的日产十万匹。

    京师的布匹那是出了名的质量好价格低廉,蒙古人那是喜爱异常,南方商人回程的时候那也是必带商品之一。

    这让南方的商人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