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藏局_天下藏局 第105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天下藏局 第1053节 (第2/2页)

将涌现涓涓细流、光秃秃的山将长满可以泡水喝的植物,也就是茶叶了,永远不再有战乱和追兵,让下属们全下山去生活。”

    “讲完这些话,楚王很快就死了。下属见到楚王死了之后,他的灵魂显现,从棺材中升天,整个崖洞壁变得金光熠熠。下属们按照楚王嘱咐下了山,发现他说得一切都是真的,他们就在这里生活了下来,我们这些人全都是楚王的后代,所以后辈们在老人去世之后,都开始实习崖葬。”

    “这个故事叫做‘楚王归乌仙’,咱们这里大人小孩都知道。”

    此时。

    夏禧也上来了,问道:“楚王那些金银珠宝下属带下崖洞了吗?”

    小哩回道:“没有!下属们有土地、河流、山珍、茶叶,这些是无穷无尽的珠宝,要那些金银珠宝干什么,也没地儿换去!”

    夏禧又问:“乌仙洞在哪儿呢?”

    此话一出。

    小哩和郎仔同时愣住了。

    郎仔说:“老一辈人口口相传,乌仙洞就在这片崖壁之中,但它具体在哪里,我们也不知道。”

    小哩嘿嘿一笑:“我估计在河下游的那片崖壁,因为有一次摸鱼,我摸到了一块铁疙瘩,有人说是古董。”

    我和夏禧对视了一眼。

    类似“楚王归乌仙”这种传说,在咱们这片土地,估计每一个村落都有类似的故事,里面什么羽化登仙啥的不大可信,毕竟后人对先人的事迹,不往神话方面靠一靠,彰显不了骄傲,但从这些乡村传说当中,找出相应的古墓,却不算稀奇。

    卞五曾告诉我,盗墓行当中有一支神秘的派别,外人称之为“书院派”,他们平时不干跑野外寻龙找脉的活儿,反而专门收集各地的族谱、歌谣、民间故事,拿来之后,关起门来与历史对应研究,往往能精准地发现古墓的存在,一铲一个准,契合率之高,令人匪夷所思。

    不过,这个派别不是一般人能干的,里面的人基本都是学历很高的知识分子。

    我问:“铁疙瘩现在在哪儿呢?”

    小哩闻言,拿起了旁边的锥锹,指着锥锹的铁器头与木把柄交接的地方:“诺!就在这里。”

    有农村生活经验的都知道,农具铁锹、锄头、长锥,用了一段时间之后,铁具与木把柄常常会脱落,这个时候常用一块尖头铁疙瘩卡在里面,锤紧,工具就不会分离。

    小哩说的铁疙瘩就起了这么一个作用。

    我和夏禧瞄了几眼,对视了一下,从互相的眼神中看出了诧异。

    因为这是一块“殳头”。

    殳是一种兵器,古时候又叫做“杵”,发明于商,常见于汉,通常以竹木为长柄,以有棱无刃的青铜或者铁制钝头为首,属于一种钝兵器。

    有人可能不理解,既然是兵器,它为什么不锋利呢?

    因为殳最先发明之时,不是给士兵用的,而是给将领用的。

    将领站在战车之上,口中爆喝一声,战鼓擂起,将手中的殳往前一指,士兵开始冲锋陷阵,它属于一种指挥棒。

    战役、奴役、退役……

    这些“役”字,就是指人拿着殳在指挥着别人干仗或者做事。

    从殳头表面残存的重叠缠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云纹来看,属于汉代东西无疑。

    因为商以前的纹路喜欢中心对称,而汉纹却追求大气简洁多变。

    我心中痛惜不已。

    一枚好好的殳头,竟然被小哩磨尖打平用来做了锥锹塞,基本上是废了!

    郎仔对小哩说:“你可别吹牛了,那玩意儿就是一破铁疙瘩!”

    我们没再吭声,跟着他们继续往山上走,但两人心中都有了怀疑,这河里竟然能捡出汉代的殳头,卞五等人很大的概率就是进了那座楚王墓。

    到了山顶。

    郎仔和好哩开始在山顶打铜环,还有一个小小的铁轮滑葫芦,再穿上粗绳子,将绳子从崖顶放下。

    等弄好这些,已经是晚上七点半了。

    我们从崖顶往下看。

    见到不少村民都聚集在了河边,拿着火把,火光熊熊。

    第1165章 舍我其谁

    隐隐听到河对岸传来了鼓声。

    鞭炮响起。

    一艘船开始渡河。

    火光熊熊加上月色非常好,我们还能隐约看见船上的情形,一位妇女扎了个白头巾,船上没有放棺材,而是放了一个骨瓮。

    虽然是迁坟,但除了没棺材,其他的都跟正常的崖葬差不多了。

    郎仔见状,将绳子在身上系了个活扣,对我们说:“我下去了!”

    尔后。

    他拉着绳子开始沿着悬崖往下。

    岸边的鼓声越来越大。

    我看到郎仔在半空中,顿时惊讶不已。

    他像猿猴一样,脚一踩崖壁,手半放,人刺溜一下滑下七八米,再次踩崖壁,重复之前的动作,又溜下七八米。

    到了一个崖壁洞边上。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