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婚礼  (第1/2页)
    入夜,县令韦清府上张灯结彩,今晚是韦清寡妹韦素的成婚之日,新郎正是杨元清。    韦素的前夫是一名太学生,靖康二年死于东京汴梁,守寡了四年,韦清一心想给妹妹找个合适的人家再嫁。    一个月前,杨元清带领士兵帮韦清搬家,韦素一眼看上了高大英武的杨元清,杨元清也出身太原名门,家世不错,在韦清的撮合下,杨元清一口答应迎娶柔美文静的韦素。    战乱之时,不可能像从前那样举办婚礼,只能尽量从简,办两桌酒席,请一些亲朋好友前来赴宴并证婚。    作为主将,陈庆当然要来参加婚礼,他今天难得穿上便服,头戴纱帽,内穿厚实的羊皮袄,外套一件深衣,没有了宋将的杀伐,倒也显得几分温文雅尔。    天刚擦黑,陈庆便来到了韦清的府宅,韦清站在门口迎接客人。    韦清笑眯眯迎了上来,“指挥使来了,我还准备去军营请你!”    陈庆取出一个只小布包,里面是五锭十两的银子,还有一对二十两银子买的玉镯子。    “这是我的贺礼,一点心意,请收下!”    韦清吓一跳,竟然送五十两银子,还有一对玉镯子,看起来就价值不菲,他连连摆手,“太多了,指挥使不必这样破费!”    “放心吧!这银子是宣抚使张浚赏赐我的,是我的私人财物,可不是缴获的银子,玉镯子也是我的一点心意,请务必收下!”    韦清推迟不掉,只得收下,连忙将陈庆请入后堂。    陈庆发现后堂的花园内躲着几名容颜俏丽的年轻女子,聚在一起窃窃私语,似乎在议论自己。    这时酒宴还没有开始,韦清请来二十几名宾客几乎都到了,其实也就六家人,有韦清昔日同窗,还有关系不错的地方大户,还有县里的两名押司文吏。    陈庆走进后堂,后堂同样张灯结彩,摆好了香案喜烛,还有斗大的囍字,两边侧堂内是客人的酒宴,都是从县里酒楼买来的酒菜。    “指挥使来了!”    正在闲聊的客人们纷纷起身行礼。    这些人除了两名县吏,其他陈庆一个都不认识,韦清给他一一介绍,其中一人引起了陈庆的注意。    此人叫萧容,和韦清是同科进士,年纪比韦清大几岁,曾官任华州郑县县丞,金兵杀进关中,他弃官带着家人逃到麟游县。    陈庆之所以对他注意,是因为陈庆在自己的内衣上发现一块缝制的布,布上写着‘陈上元,华州郑县少华乡人。’    这个名字应该就是陈庆的前身,那个被夺魂的伍长,他家在郑县少华乡。    尽管有关这个陈上元的一切记忆都在脑海里消失了,但陈庆还是想了解一下这位前身的情况。    萧容带着妻子女儿一起来赴宴,陈庆在他身边坐下。    “刚才听韦县令介绍,萧先生原是郑县县丞?”    萧容含笑点点头,“正是!”    “是这样,我本人虽然是在太原长大,但我祖籍在郑县少华乡,我曾打听过郑县亲戚的消息,但一无所获,不知道现在郑县是什么情况?”    萧容捋须笑道:“原来是指挥使是少华乡人,陈姓可是少华乡的大姓啊!至少有上百户人家,基本上都是猎户,不过少华乡在郑县南面的少华山脚下,地势十分险要,应该没有遭受金兵的扫荡,我去年特地打听过,金兵只穿过了郑县县城和渭河沿岸。”    陈庆也只是问一问,他可不敢跑去少华乡认亲,万一大群孩子抱着他喊爹怎么办?然后再冒出一个娘子。    那场景想想都害怕。    萧容的妻子王氏对陈庆倒颇有兴趣,她笑问道:“请问指挥使今年多少岁了?可否婚配?”    “我过了年满二十四岁,尚未婚配。”    “二十四岁还没有婚配,很少见啊!”    陈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倒是萧容给他解了围,“现在是战乱,从靖康到现在五年了,军人要保家卫国,战场上更是朝不保夕,陈将军哪有心思考虑成家?”    王氏之所以问陈庆婚配之事,是她长女今年十五岁了,尚未许人,她见陈庆长得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又是一千人的指挥使,她就有点动心了。    但萧容却明白妻子的心思,轻描淡写几句话,就让王氏断了这个念想。    ‘战场上朝不保夕!’    萧容在暗示妻子,军人风险太大,不适合自己女儿,王氏立刻明白了丈夫的意思。    “指挥使什么时候离开麟游县?”王氏岔开了话题,不再提婚姻之事了。    陈庆却没有那么多心思,他压根就没有考虑过自己婚姻之事,他上辈子连女朋友都没有,这辈子更不想过早地被婚姻所困。    “我当然是开春后离开,这样可以避免金兵对麟游县的打击。”    萧容呵呵一笑,“我们也打算开春后离开麟游县。”    “哦?不知道你们打算去哪里?”    “想去临安,不瞒指挥使说,我原籍就是杭州,麟游县只是暂时落脚之地,最终还是要返回家乡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