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二十六章 商议 (第1/2页)
曾公亮说的苏易简是什么人? 那是太宗朝的人物,太平兴国五年的状元。 他身上有多项宋朝的官场记录至今也无人打破,如最年轻的知制诰(二十六岁),最年轻的翰林学士(二十八岁),最年轻的参知政事(三十六岁)。 苏易简升迁如此迅速,固然有他是状元出身,且深受太宗皇帝信任的缘故,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宋朝官制还不成熟。 开国初期,皇帝权力大,在用人上还是比较随心的,官场规矩上也少了很多方面的条条框框。 而且太宗时的知制诰地位绝不同于今日的知制诰。 首先没有封驳的权力,这是仁宗朝时,富弼开的先例。其次知制诰这职名是终身的,就算外任这个头衔也允许带出去。 就好比知县与县令,知县是京官出身,才能叫知县,而县令一般都是选人。 但出领大州外藩,有知制诰衔名与普通朝臣完全就是两个档次。 可是即便如此,苏简易二十六出任知制诰的记录,也可谓是后无来者了。 官家问章越几岁时,推举章越的曾公亮毫不犹豫地答道:“章越嘉右六年十七岁中得状元,如今正好二十六岁,与苏易简同龄。” 官家心道章越也为官快十年了,他微微点头道:“善。” 王安石道:“章越虽合用,但没有外任过,若授知制诰,那便为一方帅臣都不在话下,这不是朝廷磨砺用人的典章。臣举一人,司封员外郎直史馆蔡延庆文辞具佳,可出任此职。” 这日在殿上修起居注,记录官家与大臣言行的正是蔡延庆。 蔡延庆听王安石推举自己不由一愣,但碍于身份此刻又不能说话。 去年官家本要用苏轼修起居注,但因王安石反对而罢,故而改由蔡延庆,孙觉修过起居注。 算一算,担任过修起居注,但还未知制诰的就陈襄,章越,蔡延庆,但孙觉刚因反对青苗法被罢,故而也没有人提及他。 似韩绛这样二府官员上任都有向官家举人的权力。 张方平回朝时向官家就推举了苏轼和李大临。苏轼不合王安石的意,但李大临就被重用了。 而韩绛只推举了章越。 对于王安石提议的蔡延庆,司马光反对说蔡延庆并非是进士高选,为官家起草制诰恐怕是力有未逮。 一下子三名官员各有缺点, 陈襄各方面都无可挑剔,但反对过青苗法。 蔡延庆不是进士高选,又兼司马光放出话来,恐怕学士院考试没办法过。 章越则是没有出任地方的资历。 议了半日,最后宰执们拿出一致意见。 陈襄为知制诰,蔡延庆,王益柔直舍人院,同时让原先知制诰的冯京回朝,以翰林学士的身份起草外制。 而章越仍旧修起居注。 当日殿议后,司马光有些一瘸一拐地走出大殿,他膝盖生疮行动非常不便,但即便如此他依旧在朝堂上与王安石争得寸步不让。 韩绛与王安石走在另一旁,韩绛资历在王安石之上,但事事皆以王安石为马首是瞻。 王安石看了司马光行动不便的样子,嘴角动了动,却没有问候的意思,径直走了过去。 正如司马光与王安石来信说得那般,王安石为参政后,二人已是不通往来一年多了。 王安石对韩绛问道:“曾相公为何突举章度之为知制诰?” 韩绛道:“是否眼下没有更合适人选?” 王安石略一思索摇头道:“非无人也。” 韩绛知王安石用意,今日推举知制诰人选时,韩绛便没有帮章越说话。 因为韩绛认为眼下知制诰并非是一个良好时机。 比如在李定的诏命上,章越怎么办是拒绝还是接受? 章越接受了,士大夫们肯定是抨击!这代表章越屈从于君权与相权。 但若是拒绝了,那么一向深受信任的章越,无疑令官家不悦。帝心卷顾永远是金,仕途升迁再好也只是银,若让官家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就是得不偿失了,而且章越还很有可能成为上任时间最短的知制诰。 韩绛故意不提章越,可是曾公亮却提了,这显然是挑拨章越杠王安石,甚至还要拉韩绛下水。 如今朝堂上吕公着,孙觉先后被罢后,韩绛,韩维两兄弟可谓最坚定支持王安石的人。 而吴充,章越又是与韩绛兄弟在一条线上。 因此曾公亮此举似不怀好意。 至于知制诰对于章越不争最稳妥的,不要为了与苏易简比肩,而将自己仕途搭进去。 慕虚名处实祸,这是大忌。 韩绛为章越的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