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七章、昌元有事 (第3/3页)
静,一心一意去教书。 后来到了赵家庄学堂当山长,赵平在财力与物力全力支持。 赵家庄学堂又有名气,生源与教渝(老师)都不是问题。 不但学生听话,这些新来的老师也服从管理,毕竟赵家庄不但名气大,而且俸禄也高。 但是衙门与学堂完全不一样,个个都是衙门的老油条。 并且衙门水太水,从来没有从政的经验的不怕被水淹死吗? 关键的是税宁还让人给袁涛挖了不少坑,专门等待袁涛跳进去。 只要袁涛跳进去,就不通爬出来。 到时税宁出来解决问题,这不是显示袁涛无能,他税宁能力不就是已经超过当今知县吗? 没有料到袁涛按照赵平方式,在昌元县衙门一招人。 不但有昌州之外的人来报名,就是昌州之外的人也有人来报名。 毕竟,《大宋中华报》影响力太大了。 上面一报道,立即引起整个四川的关注。 更何况,昌元县还是赵家庄的发源地所在。 人们也是通过赵家庄了解到昌元县,进而了解到昌州的。 由此可见赵家庄的影响力。 它首先是昌元县的名,其次是昌州名片。 接着是四川的名片,最后它还已成为一个大宋的名片。 如果上次金堂县搞秀才考试是原来胡人曾经占领动荡地方,那么这次则是胡人还没有到过安全地方。 是否象征以后整个四川都是这样做呢? 人们纷纷猜测,毕竟进士道路太艰难了,而金堂县与昌元县给读书人另外一条道路。 虽然这个是吏不是官,可是它还有上升空间,干得好还可以为官。 并且一样吃皇粮,一样是正式的。 但是这些人没有想过,整个四川会这样吗? 这不过是赵平说的试点,看看效果如何。 并且这两个县都有赵家庄背景,都有赵家庄雄厚经济实力作保证, 可是读书人才不管这些,他们认为是余玠在为天下读书人着想。 于是余玠在读书人心中地位迅速提高,当然更多士子认为赵平起的作用不小。 明眼人都看出两个县都有赵家庄的作坊,于是对赵家庄及赵平更加感激了,赵家庄的铜臭味道再也没有以前那么浓烈了。 毕竟,不但有《大宋中华报》宣传,而且读书人也从金堂县改革得到实惠。 现在昌元县也进行类似改革,都是从赵家庄得到实惠的。 这次报名比上次更多,是上次金堂县的两倍还多。 四川各地读书人纷纷来到昌元县,导致这里第一次出现差不多上万读书人出现。 毕竟,以前人来得多,主要是充满铜臭的商家。 这次来的几乎是读书人,整个县城充满了琅琅书声。 要知道,以前昌元县出名,乃是有一个赵家庄。 赵家庄毕竟有作坊的性质的商家,在一些读书人眼里多多少少带着铜臭味道。 这次秀才考试之中,大量的读书人到来。 不知不觉之中,昌元县算是基本上洗去过去的铜臭味道,这让本来的喜欢读书声音的袁涛飘飘欲仙。 经过十天的考核,结果终于出来。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这次考核入围本地人占六成。 而外地人仅仅占四成,其中成都府路占三成,其它的仅仅占一成。 来参加考试的读书人大呼小叫,纷纷议论,觉得不对呀。 不是吗?成都府路占三成,读书人认命。 毕竟金堂县举办了类似考试,他们有这个秀才考试经验。 可是昌元县的还没有举行过类似考试,他们为何考试得如此之好? 难道有人漏题?或者有人作弊? 总之,就是考试不公平。 几千读书人来到衙门,要求公开考试试卷。 笔试试卷要公开,面试试卷也要公开。 税宁在一旁冷笑,其实这次读书人闹事就是他推波助澜。宋魂的纵横宋末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