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法官 第470节 (第2/3页)
这么强大,输得几率也比较小,保持均衡就行。 另外,如果他能够成就霸业,这个问题或许就不是问题。 赵顼问道:“你这一堂课,就能做到三足鼎立吗?” 张斐摇摇头道:“不能。这我还得慢慢想,看怎么弄。” 赵顼神情一滞,震惊道:“你你自己都没有想明白吗?” 张斐赶忙道:“关于三足鼎立,我是想得很明白,但是这法制之法怎么去架构,这个我还未想清楚。” 赵顼晕了,“你没想清楚,你就说出来。” 张斐讪讪道:“其实,其实我也是被司马学士逼到这份上,不过陛下放心,这不重要。” 赵顼一脸问号:“不重要?” 张斐道:“不是有公检法在么,这一点点思想赋予给公检法,就已经够他们喝一壶了,但同时又不会伤及到陛下。” 公检法本就不是为他设立的。赵顼目光闪了闪,又问道:“那你下课堂怎么办?” 张斐嘿嘿一笑,“我让司马学士往后挪了挪。” 赵顼都给这小子气笑了,“你打官司的严谨,都上哪去呢?” 张斐立刻道:“要是打官司的话,我肯定就不会这么做,毕竟讲学就只是副业。” 赵顼神色一变,非常严肃道:“朕再提醒你一边,你现在是官员,讲学才是主业,打官司是副业。” “也是哦。” 第三百五十三章 真的只是一个误会 其实这法制之法,张斐想得非常透彻,并且一清二楚,因为这是他上大学的第一堂课,怎么可能不清楚。 他口中的法制之法,其实就是法治。 这是一个动词。 这也是那些学生困惑的一个点,他们将法制之法,就理解为法制,这又是一个名词。 这名动都弄混了,能不困惑吗。 关键,法制是自古有之,他们可以直接套用,而法治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以前没有过的。 只有富弼摸到这法治的门槛。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令学生们迷惑的点,就是法家和法治,都是强调依法治国,听着也很类似,很多学生觉得这法制之法,是很有道理,但好像跟当下的法律也没啥区别啊。 关键就在于张斐对法制之法的表述,个人捍卫正当权益的一种共识。 然而,这句表述就是法家和法治最根本的区别,法家是强权、服从、遵守,是强者对弱者的统治; 而法治则恰好相反,是强调自由和平等,是对每个人的保护,而不是一种约束,抢劫违法,初衷不是惩罚恶人,而是保护自己的权益。 所以这一字之差,是谬之千里。 二者其实存在着原则性矛盾。 而当下盛行的儒家之法,本质上其实跟法家也没区别,都是一种统治、管理的方法,也跟法治也存有原则性矛盾。 自杨朱之后,两千年来,就没有出现过法治思想。 如法家的“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这句话虽然是在强调平等,也就是说律法面前,一视同仁。 但是法家没有给这句话赋予法治的核心思想,就是个人的正当权益,那么本质就还是服从、遵守,只不过权贵们也得无条件服从,可即便做到这一点,弱者得到的也就只是心理平衡,让你去死,你还是得去死,只不过你隔壁可能是一位士大夫,但这毫无意义,生命都是无价的。 所以伱要深究法治,得出的结果,可能整个封建社会都要颠覆。 富弼才刚刚摸到门槛,他就发现法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