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不破不立 (第2/3页)
定国和艾能奇。那只剩下一个刘文秀,是绝对没能耐和他争的,文武都争不过。孙可望将来继承张献忠一切的地位,就彻底稳了。 李定国如果只是为了杀个没脑子的艾能奇,按说没什么用。 但如果能因此攻讦张献忠军的情报负责人有问题、暗示其吃里扒外,苦肉计把孙可望也绊倒,那也绝对是一本万利一劳永逸地狂赚。 所以,张献忠当时还真不好下定论。 孙可望和李定国心中,也都偶尔意识到,父王有担心这个问题,只是没明说,也没表露出来。wap. 大军明面上一直维持着和睦,张献忠在此后一年多里,也一直有暗中潜移默化给他们机会证明自己。 这几个月,让李定国死命猛攻巴东县、施州卫和永顺宣慰司,看看他胜利后有没有把缴获的粮草物资的大部分送回秭归,其实也是张献忠考验的一部分。 双方心照不宣,李定国为了避免猜忌,杀人也是毫不手软,所过之处屠尽土司部落,除了够自己部队吃上十几天的口粮,其他缴获全部运回秭归。几个月下来,总算是证明了自己。 而张献忠此番亲自南下、留孙可望守家,说不定也是考验的一部分,张献忠就是想看看,当大军的粮草都握在孙可望手中时,孙可望会怎么选择。 目前看来,李定国很支持他的计划,还催促他从速,那李定国应该是没问题了。 …… 张献忠又花了一两天的时间,了解前方情况后,立刻就回去跟孙可望又催促了一下,让孙可望尽快把后军分批渡江南下,并且把部队征战所需的存粮也都带上。 然而,这个命令,在送回秭归之后,却被孙可望稍稍劝阻了一番。 孙可望本人没有南下渡江,而是派了一个作为押粮的部将,带着中军主力和粮草南下时,向张献忠当面陈情。 那部将名叫冯双礼,也是跟着张献忠军转战多年的老部下了,张献忠看他带着粮食前来,验收了一下数目,发现比他问孙可望要的数目少了一些,顿时有些不快,立刻把冯双礼押进大帐盘问训话。 “为何军粮、部队集结如此迟缓?不是让望儿把秭归的存粮尽量起运么?” 冯双礼胆颤地磕头陈述:“大王,船只稀少,渡江缓慢,孙将军怕您等得及了,所以只是第一批援军、粮食刚过江,就让末将先带着来复命,后续几日就到。另外,孙将军有些话,想要劝大王……” 张献忠眉毛一挑,狠狠摸了摸鼻子,不动声色说道:“说来!” 冯双礼再叩首:“孙将军说,大王欲入湖南,所见与三将军相同,想来是摸清了前方官军虚实,他也觉得应该入。 不过,山区险僻之处,粮草转运困难,损耗极大。我军原本筹粮数月,在江南抢到粮食、好不容易运回秭归囤积,如今再重新运回江南,损耗实在可惜。 不如在永顺宣慰司再多杀戮屠尽几个土司部落、以战养战,顺便多观望一下官军虚实,看看沈树人军是否真的主力北上、河南那边有没有新的军情消息传来。 孙将军还说,为大王计,若是河南那边,李自成占优势,那么我军便不需要急,只要再多杀蛮人筹粮,实在不行吃肉,多熬一阵子。熬得李自成优势越大,杨嗣昌就会从沈树人那抽调越多人马北上。 如果后续显示李自成攻坚不利,官军稳住了局面,那倒是有可能导致越等官军准备越充分,而我军不得不速战——具体孙将军有一封密信给大王,请大王过目。” 张献忠接过孙可望的劝谏信,信里说的大致跟冯双礼转达的恳求差不多,无非又多加了两点。 一个就是孙可望对于如今张献忠军的细作系统有些没信心,尤其是去年偷袭襄阳被反杀、死了四弟,让他觉得沈树人经常有可能不听杨嗣昌命令擅自行事。 而张献忠军军在沈树人身边始终安插不进细作,沈树人手下都是多年的嫡系心腹、或是因为跟着沈树人升官发财迅速,人人都对他感恩戴德、觉得他礼贤下士,拔擢用人很公正,找不到因为立功不赏而有怨气、肯当内奸的人。 以至于张献忠军如今对沈树人部的一切情报来源,都得依靠对杨嗣昌的监视,来间接获取。如果沈树人做了什么杨嗣昌都不知道的事儿,连上司都一起瞒,张献忠军就抓瞎了。 所以,孙可望希望张献忠稍稍慎重,别急。他虽然拿不出证据,但总觉得有点不好的预感。 而孙可望劝谏信中额外强调的第二点,就是希望张献忠一旦决定放宽心、徐徐图之,那就不要担心军粮的问题——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