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两尊罗汉(三) (第2/2页)
"可在他清醒过来之后,很快就意识到自己这么做简直是糊涂透顶。元代人怎么会知道乾隆要玉璧钦定'降龙伏虎'两位尊者呢,况且他自己又把尊者写成了罗汉。这简直就是冒犯天颜啊!可以说是欺君之罪。所以,这幅画就一直被和珅藏在自己的府中,直到被抄家的时候,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才散落民间的。" 听完向北寒的解释后,在场所有人,包括通过视频画面收看直播的人,都有同样的认知,那就是向北寒说的有理有据,这幅画和画上的题跋就是这么来的。何况,能够在那么多书画鉴定专家面前讲这些,足见是有理论根据的。 其实,在场的这些专家心里都清楚。文物鉴定学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从众性的。很多文物,特别是书画类的文物,在鉴定过程中都会有争议。但只要是绝大多数的学者专家有了统一的鉴定意见,那么这件东西就会被定性,除非在以后的考古调查中,有了新的证据证明其真实身份,再更改。 比如,我们知道的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美誉得后母戊大方鼎,很多年前一直被称为“司母戊大方鼎”,这是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司母戊"三字,或释"后母戊",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做。现在,把“司"改为"后",实际上是否定了从前把"司"理解为"祭祀"的说法。 主张改名的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改为"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 总之,芸芸众口,都有各自的道理。 而在书画鉴定方面更是如此,古董文玩行里的人都是追求朝代、名头,但在文物鉴定上,更多的是偏重于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只要认定了某件作品符合特定时代的特征,其中蕴含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或者是艺术价值非常高,那么就可以认定为某个等级的文物,而受到保护和研究。 向北寒这一大套的解释,说的腮帮子都痛了,也就是阐述着他的鉴定依据。当然,他成功了,他的话已经被听到的人接受了。 一直站在向北寒身旁认真听的钱虹,点点头,说道:“小北!你讲的很有道理,文化脉络也很清晰。” 说完之后,钱虹又面向媒体记者这一面,说道:“各位媒体朋友!书画鉴定本就是争议最大的项学术研究项目。所以,我们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也允许有人提出质疑。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求同存异嘛!" 钱虹的话说的很艺术,既肯定了向北寒的鉴定结论,又为那些对这幅画存在争议的人留下了放声的机会。 可以说,钱虹是出于亲对儿子的爱护,才说出的这番话。披雪楼主的鬼眼寻珍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